English

和(王申)与刘墉并非水火

2000-01-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清代野史中,盛传刘墉与和(王申)不洽,在《刘文清之戏和(王申)》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癸未春,(刘墉)侦知和应召入宫,值风雪载途,泥泞遍地,乃故着敝衣迎之于路。和至,命人持刺高谒于前曰:中堂亲自过府贺年不遇,今降舆矣。和无法,下轿,比欲寒喧,而刘已跪地与贺,和急答之,玄裘绣袄已污秽满身,哭诉宫闱,帝莫奈刘何。”

上述绘声绘色的描述是否真实已无法断定,但其中至少有值得商榷之处:癸未年系乾隆二十八年,此时不要说13岁的和(王申)未登上政治舞台,刘墉本人也还在山西太原知府任内,彼此之间无从一晤,焉能有这类近乎孩童的恶作剧行径?

从历史上看,和(王申)与刘墉的关系开始于同赴济南办理国泰一案。是时正值刘墉回京任左都御史的第二年。他们共同办案的一个多月,是彼此接触最多之时。在此期间,和(王申)不止一次同刘墉唱和。从和(王申)写给刘墉的诗中可知,和曾赠刘荷包、人参、伽香十八子手珠、手帖等物;刘也曾回赠和金刚经、端砚;而且他们还在诗中大谈佛法禅机。当刘墉回京任职时,和(王申)已经掌管户部及理藩院并担任兵部尚书、镶蓝旗都统、《四库全书》总裁等要职。在与和(王申)同殿称臣的二十多年里,刘墉并未利用左都御史所享有的稽察之权及担任吏部尚书主持京察大计(对京官及地方官政绩进行考核)等有利条件对和(王申)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弹劾。虽然在此期间对和(王申)予以弹劾的官员大有人在,但刘墉并未身与其中。在这一方面,他的确比不上他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在任左都御史时曾对正在受到皇帝重用的讷亲、张廷玉进行弹劾(乾隆七年),令满朝震惊。然而刘墉却不具备这种直言敢谏的勇气,在其任太原知府时就充分暴露出这一弱点。

总之从各方面看,在乾隆后期,刘与和基本上是相安无事的,绝非野史中所描绘的那样水火不容。

《乾隆与和(王申)》李景屏康国昌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